期刊简介
本刊1985年由卫生部创刊。是卫生部主管: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,是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,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,中国中文核心期刊。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术报道与经验交流并重,着重反映我国预防医学领域新动态,新成果、新技术、以及公共卫生、疾病控制的经验与技术。读者对象主要是本领域各级业务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。
往期目录
-
2000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首页>中国公共卫生杂志

- 杂志名称:中国公共卫生杂志
- 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
- 主办单位:中华预防医学会
- 国际刊号:1001-0580
- 国内刊号:21-1234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优秀期刊二等奖(99)期刊收录:国家图书馆馆藏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知网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, 万方收录(中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CA 化学文摘(美)
32P-后标记法检测DNA加合物进展
姚群峰;徐顺清;周宜开
关键词:标记法, 检测方法, 加合物, 化学毒物, 分子流行病学, 反应关系, 损伤, 致基因突变, 共价结合物, 分子毒理学, 主要方法, 修复能力, 受损机理, 生物转化, 生物监测, 剂量, 环境科学, 个体, 分子水平, 代谢活化
摘要:DNA加合物是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分子形成的共价结合物,是一种分子水平暴露标志物。DNA加合物在分子流行病学、分子毒理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(1)通过对致癌物-DNA加合物的生物监测,可以更为确切的评估人类接触环境中化学毒物的剂量。DNA加合物提供的是个体“内接触”量或“有效接触”量,而且DNA加合物的形成与暴露量及暴露时间之间有明显的剂量-反应关系和时间-反应关系。(2)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分子的损伤,这种DNA损伤一旦不能被修复或被错误修复,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,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。(3)检测DNA加合物能够提供化学毒物的代谢活化信息,研究DNA受损机理及个体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。目前DNA加合物的检测方法除了各种色谱法外主要有:免疫法、荧光法和32p-后标记法等,其中32P-后标记法由于具有极高的灵敏度(1个加合物/108-10正常核酸),从而成为近年测定DNA加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,本文对32P-后标记法近年来的发展变化,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综述。
友情链接